2011年3月26日星期六

《乔元贞的故事》


   昨晚帮弟弟写了篇命题作文,题目如下:读<我的第一本书>,围绕次要人物:二黄毛、乔元贞或老师"弄不成"(其中任意一个)在课文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,发挥想像,虚构一个小故事(如<<二黄毛的故事>>)  。
    当然,弟命难违,于是不顾多年不曾涉足“作文”这一禁忌的风险,操键盘演绎了一处“疼痛文学”现把劣作发表贴过来。以示纪念。


   我的名字是乔元贞,这是我第一本书,也是我唯一的一本书。这书我一直带在身上,提醒着我,我也有过梦想。
   先来说说我的梦想吧,我想做一名教书先生,学识渊博、智慧过人。当然,最重要的是,有了一名教书先生就有了无数小孩子读书学习的机会。呵呵,有人会说,这不切实际,是的,不切实际,因为连一本书都买不起的我又怎么有机会去读书呢?若是自己连书都没读过,又怎么可以去教书呢?
   这,是我唯一的一本书,破旧、杂乱,但它确实我小学最好的同学,史承汉的父亲一点一点修补齐的。那时候,没有书,而教师却规定每人必须有一本,还要摆在桌面上。家境窘迫,我知道自己是逃脱不了那个宿命的,只是在静静地等待。但有一天,在课桌上,我发现了一本只剩一半的教科书。正是这半册书,让我得到了平生第一次第一名。谢谢他让我有了最后一丝希望,尽管依然渺茫。
再后来就是暑假了。有一天,承汉找到了我,要回了那半本书。突然间有了种莫名的不安,难道说,一直逃脱不了的宿命就这样悄然来到了?
这天晚上,久不回家的父亲回来了,没有过多言语,谁也没有想打破这死一般的宁静。最后,父亲仿佛是做了平生最艰难的选择,因为我清楚地看到了他抽动的嘴角,紧蹙的双眉,“元贞,我知道你是块读书的料子,可是家里这条件……”父亲没有把话说完,但我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,该来的始终会来。这一晚,没有睡,我以为自己会哭,但心里却如水一般平静。
第二天,看着承汉手里捧着的那本修补过后的书,我再也没有了昨晚的淡然,泪水就那样流了下来,我知道,这是属于我的第一本书,也必然是最后一本。
后来,就是抗战了;再后来,是解放战争。而我,挎着篮子四处叫卖,时事与我无关,这就是我的生活。只是,偶尔会翻开那本书,嘲笑一下自己曾经的梦想,即使成真,恐怕也是不切实际吧。
后来,已没有了后来。

2011年3月15日星期二

一个人的好天气

  因为在寒假看了本渡边淳一的《孤舟》,突然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  或许跟以前看的诸如《深红色迷宫》、《脑髓地狱》这种偏于重口味的书籍不同,《孤舟》这本书则是有着平淡到没有一点儿起伏的语言,再平常不过的情节,整本读下来,只觉得心情平静,胸中则似乎多了些感动。
  至于来到学校看的《一片雪》、《一个人的好天气》,则更是给了我这种很轻松的感觉。不需要随着情节的发展让自己的心情随之上下翻腾,也不需要深入主人公的内心去体验别样的甚至是变态的心理活动,只需要自己静静地坐着,或是躺着,仿佛是跟一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促膝长谈,谈些工作,谈些情感,或许在最后,会轻轻地感叹一下,“这就是生活”。

  是的,这就是生活,生活本来就是平常中有着些许的不平静,而这不平静终会归于新的平静,一切都不需要太过波澜起伏的情节,那些情节不属于现实。而我们所做的,不过是在下雨的时候,窝在家里,喝着咖啡,听着音乐,看本书,寻找自己一个人的好天气。

2011年3月9日星期三

《三体》Part.1

  本学期读的第一套书,是刘工的《三体》。圈内的人常常称刘慈欣为“大刘”,但我更愿意称其为刘工。因为书中堆砌的种种ideas,绝对会令任何一个天体物理学家或是工程师叹服。《全频带阻塞干扰》如此,《三体》亦是如此。而这些“为了情节服务的科学知识”(姑且这样称呼吧)却其如其分地推动了每一次情节的发展。只能说全文连贯,气势如虹,一泻千里%^&##@!……


  同样,这些“超前卫”的科学知识也同样是我这个酷爱一天读完一本科幻的半个“伪理科生”的种种障碍……于是乎,读罢《三体III》,让我有种欲罢不能、欲哭无泪的感觉,飘飘然不知其所云。毕竟,对于书中的诸如四维、三维、二维空间的转换,或是黑洞啊,逃逸啊种种与时空有关的话题,全部理解不能。(或许我只是个在二维空间的平面,永远领略不到星空的美好吧)


  但话又说回来了,若读完以后除了眩晕没有其他感觉,是不是有点儿对不起我在KFC花的50元现大洋呢?(我有个在KFC读书的坏习惯……)谈到感觉,总觉得这种一口气读下来给人的感觉是最真实也是最贴切的。那么对于这套一口气顺下来的书,给我个人的感觉就像听了盘gothic或是darkwave,再不就是neo-classical的歌碟。宏大的开篇,配合各种电子乐的嘈杂、重低音对人心灵上的冲击,都如同刘工所构建的幻想体系一致。而对于诸如人物描写这类细节,谁还会在意呢。毕竟那种震撼,那种在绝望之中一直饱含的希望,才是真正给人的震撼之处。


  若是如许多评论里说的,刘工对于人物刻画差强人意,我倒觉得大可不必对一些细节之处锱铢必较,毕竟科幻还是应该以给人的正面冲击带来的震撼效果为追求目标,而不是这个具体的人物给人以怎么样的感受。或许有人会说,小说人物的塑造也是成功小说应具备的要素之一,但是,毕竟人物也是为情节服务的,小说真正的精髓之处应当在于情节的发展,若是为了情节而牺牲人物,则并非不可取。由此来看刘工的《三体》,其小说情节的发展与堆砌的种种ideas相得益彰,让人大呼,过瘾!


  好了,追求整体感觉到极致的我,对于这套书的若干评价就先告一段落。(不排除第二遍、第三遍读的时候会有新的感触)毕竟,看科幻的时间并不算长,也确实无法了解科幻小说与一般小说的区别。但,对于这套《三体》,确切说是《三体III》,评价是跟电影《让子弹飞》一样的:“很硬,很过瘾!”

2011年3月8日星期二

The first day in book&tea

  翻墙出来,注册一个blogger。并不想有什么人来关注,毕竟离网络红人还远着呢。只想写些自己看的、听的、读的等等。

  至于163那个蛋疼博客。就随他去吧。记载的是过去的自己,是没有被自己正视的自己。那么新生活就由今天开始吧,就由这个墙外的博客出生的这一天起吧。

 用心经营这个博客,把他当做自己的一个事业,一个伙伴。

 正如book&tea这个博客名称一样,这里是我放置书评的地方,我喜欢书,喜欢做书,喜欢评书。这必然是我事业的一部分了。

 嗯。要为自己的未来打拼了。